2009年9月5日,开国中将杜义德在北京去世,享年98岁。这一消息传来,令人既感到震撼又带有些许失落。我们曾经从未想过,竟会有如此近距离的时刻与这位上世纪赫赫有名的战将有所交集。对我们这些年轻一代来说,杜义德将军仿佛是历史课本中的名字,是电影电视里坚韧的铁血战士——他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,打过无数场决定性的胜仗。杜义德将军的离世,让这一代英勇的历史人物也仿佛变得遥远了起来聚宝盆,仿佛那一段已经淡化的历史终于和我们有了深深的联系。
杜义德将军去世后,他的七个子女陆续写了许多回忆文章,回忆父亲对他们的影响。和大多数开国将帅的子女一样,他们的回忆充满了对父母严厉教诲的感慨。尽管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,享受着特殊的待遇,他们明白自己肩负着与生俱来的责任,这不仅仅是父母对他们的期望,也包含了他们自己内心的自我要求。
杜义德将军与妻子齐静轩结婚于1949年,婚后育有七个子女——两子五女,分别是杜燕、杜平、杜京、杜宁、杜红、杜军和杜伟。杜军和杜伟是杜义德将军的两个儿子,按照年龄排序,他们反而是家中最小的两个。最小的杜伟是1962年出生的。早年间,杜义德将军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,家务事几乎不曾过问,直到60年代中期,杜义德才被调往浙江“学习改造”,才开始更多地参与到家庭生活中。
展开剩余82%据杜红回忆,那个时期家里经济状况非常困难,母亲身体也不好,除了赡养祖母,家里其他的开销更是捉襟见肘。她亲眼看到父亲与菜贩子讨价还价,为了节省一两分钱的菜钱。那个时候,家里除了三位稍大的女儿外,其他年幼的子女都和父母一起生活。虽然日子艰苦,但一家人依然和和美美地团聚在一起,享受着有限的亲情与温暖。
这段艰难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72年。那年2月,海军总部派人将杜义德接回北京,一年后,他被任命为海军副政委、第二政委。自此,杜义德将军彻底告别了家庭琐事,重新投身到繁重的工作中。即使在后来退休后,杜义德依旧忙得不可开交,直到80多岁时,才彻底停下了脚步。
尽管工作繁忙,杜义德从未放松对子女的严格要求。对待子女的教育,他始终坚持一种军人式的标准。长子杜军回忆道:“父亲就是我们的榜样,他的军服永远整洁,皮鞋干净,头发总是梳得一丝不乱,坐立都保持着严整的姿势。”杜义德将军的战友们有时调侃道:“老杜啊,你这是把家里搞成军营了?”但杜义德总是笑而不语聚宝盆,心里却十分高兴。
杜义德对自己严格要求,即使在生活中也是如此。1985年10月,许世友将军去世,杜义德赴南京参加追悼会。一般来说,像杜义德这样的人都会被安排在军队招待所,但因出席的人过多,招待所人满为患,杜义德被安排到地方宾馆。为了保持军人形象,他特意召开会议,告诫随行人员:“不要在宾馆消费,要节省开支,冰箱里的东西也不许动,不要给接待单位增加负担。”追悼会结束后,他还要求秘书按照规定缴纳伙食费,并提醒:“这是人民军队的传统,一定要牢记。”
随着子女们逐渐长大,杜义德便将他们送往军营接受锻炼。杜红是家中第五个孩子,后来被杜义德送到海军某部通信团工作。1978年,已经是海军第二政委的杜义德,前往东海舰队视察,亲自检查女儿所在通信团的工作。父女俩还在舰艇上合影留念,杜义德露出了平时少见的微笑,显得格外满足。
在1980年代中期,允许部队从事经营性活动。杜红在海军某研究所从事开发经营工作,但因为中顾委会议上规定委员子女不得经商,杜义德得知后,立即召集全家开会,宣布这一新规定。杜红心里忐忑不安,马上到研究所要求辞职,尽管领导不肯放她走,提出开具证明。杜红回家把证明递给父亲,心里揣测着父亲会不会生气,结果杜义德看了好几遍证明,最终没有说一句话,杜红才松了口气。
对长子杜军,杜义德的要求更加严苛。据杜军回忆,由于父亲的严格,他常常受到战友的关照。有一次,战友私下询问杜义德:“要不要把杜军分配到军区司令部当兵?”杜义德摆摆手说:“不,让他到基层去。”临别时,母亲悄悄给杜军装了5块钱零花钱,这也是他第一次,也是唯一一次收到父亲的零花钱。杜军去了基层,尽管生活艰苦,但他从未让父亲失望。
杜军后来曾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受伤,杜义德得知后,火速赶往医院,尽管一直严厉,但毕竟是亲生儿子,父爱深沉。在医院探望时,杜义德愤怒地回应上级:“凭什么批评部队领导?就因为杜军是我儿子?”他叮嘱大家注意工作总结,不要偏离主题,确保类似事故不再发生。
杜义德的小儿子也参军入伍,曾参加老山前线的战斗。1986年6月4日,原兰州军区副司令员董占林将军前往老山前线视察,得知杜义德的儿子杜伟也在前线,惊讶之余,他决定将杜伟从一线拉出来送医治疗。杜伟曾在回忆时说道:“猫耳洞那环境真是太艰苦了,潮湿、发痒,几乎每个战士都经历了溃疡、发烧等症状,但任务下达后,我依然坚守阵地。”
杜伟的坚持和杜义德的家教是显而易见的。在老山前线,杜伟坚持了四个月,直到听闻他是杜义德的儿子,董占林将军才下令将他从前线撤下送医。杜义德得知此事后,虽然为儿子的表现感到骄傲,却依旧严厉地说:“这才是我杜家的孩子!想想上甘岭的英雄,他们吃的苦比我们差得多!”
杜义德虽然很少夸奖子女,但他内心对他们是无比满意的。他将军人般的精神传承给了子女,也希望这一份坚韧不拔的力量继续代代相传。正如杜红所言:“如今,爸爸已远去,但他留下的不仅是许多故事,还有那种顾全大局、服从组织、忍辱负重、坚定信念的精神。这种自强不息、勇敢担当的精神,将继续在我们心中永存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佳成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